首页 > 养生 > 养生名家

柴嵩岩 中医妇科理论的创始人

来源:互联网

柴嵩岩,女,1929年出生。柴嵩岩现在是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柴嵩岩1950年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已行医50年。柴嵩岩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获全国名老中医称号,她擅长诊治多种妇科疑难杂症。

柴嵩岩 创立了中医妇科理论

柴嵩岩从医经历

柴嵩岩18岁那年柴嵩岩拜在中医伤寒大师陈慎吾门下,直到今天,她与中医结缘已经整整一个甲子了。有人统计,她看过的病人已不下百万。闭经、不孕、卵巢早衰、多囊卵巢……几乎所有的妇科疑难杂症,都难不倒她。在漫长的行医生涯中,柴嵩岩形成了一套特有的根据舌象诊病的方法。

创中医妇科理论

60余年职业生涯,柴嵩岩勤于实践,精于总结,逐渐形成“柴嵩岩中医妇科学术思想及技术经验知识体系”。

这套体系以“柴嵩岩女性月经生理”理论、“肾之四最”学说、“二阳致病”学说、“妇人三论”学说为理论核心;以顺应周期规律、顾护阴血津液、用药轻柔以克刚、 调整气化功能、补肺启肾为临证思辨特点;以舌诊、脉诊经验为特色认证技巧。这一知识体系,完整而自成逻辑,分别在女性月经生理理论、中医病因病机理论、 中医辨证思辨方法、舌诊脉诊认证技巧诸方面,充实、完善了现代中医妇科学理论。

对女性月经生理而言,需要肾气的“鼓动”。而女性月经生理的“肾气”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年龄段是有区别的。柴嵩岩将之总结为“肾之四最”理论。

肾为先天之本,禀受于父母之精。在胚胎形成之前即已存在,待人出生之后又得后天水谷之精充养方逐渐成熟,此乃“肾生最先”。

肾气禀受父母之精而来,但在出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并无表现,相对于心、肝、脾、肺、肾等脏腑功能,实在是“迟到”矣。直到“二七”(14岁)天癸至,下部脉道通畅,肾气鼓动充实的太冲脉,方可有“月事以时下”的生理现象出现,此乃“肾足最迟”。

女子经过经、孕、产、乳阶段或屡患疾病,致体虚,肾气耗损,待四十岁左右肾气逐渐减弱,面部、头发、肌肤均已明显看出肾气不足之征,待五十岁左右肾气衰退,而此时人体其他脏腑依然发挥着各自的功能,此为“肾衰最早”。

凡治女人之症(与女性生理相关之疾病),皆需了解并掌握女性肾气盛衰规律,时时注重维护肾气,补益肾气,维持气血阴阳平衡,以维持月经生理与生殖机能正常。由此,相对于心、肝、脾、肺等其他脏腑功能,“肾最需护”。

“柴嵩岩女性月经生理理论”,是以冲脉、阴血、肾气、脏腑功能相互关系为逻辑链条,以“肾之四最”理论为基本支撑的学术观点,是柴嵩岩辨证治疗妇科疾病的重要理论依据。柴嵩岩认为,女子病离不开阴血。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有云,“经本阴血,何脏无之。”她解释为,“月经之本源即为阴血所生,每一脏腑都有阴血。阴血濡养五脏,阴血充盛、五脏调和,女性生理则维持正常。”

基于此,柴嵩岩提出凡女人之症,皆不能离开女人之阴血问题,并提出:“五脏六腑,皆可令女人月经病。”五脏六腑功能正常,精血充盛,其有余之血注入血海(冲脉),冲脉有济而“月事以 时下”。五脏六腑功能失常,精血不充,无有余之血下注血海,“冲脉无所济则无所溢”则致闭经。养护阴血的理论反映了柴嵩岩临证妇科病以阴血为本的证治思想,即阐释女性“阴常不足”之生理特点;辨证重视阴血不足之病理;论治注重滋养阴血之思路。

推荐阅读

Copyright© 中国前沿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