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十六字养生经 对后世影响深远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老子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老子的道论是中国养生之道的学术渊源之一,他的养生理论大体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老子
老子的十六字养生经 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清心寡欲
养生家历来认为,要健康长寿,除了身体外,精神也要健康。如明代养生家高濂说:“夫人只知养形,不知养神,只知爱身,不知爱神,殊不知形者载神之车也,神去人即死,车败马即奔也。”这句话的大意就是,人们只知道保养身体,不知道保养精神,只知道爱护身体,不知道爱护精神,殊不知身体好像载有精神的车一样,精神一去,人就死了,车若是坏了,马也就跑了。由此看来,要健康长寿,既要讲究饮食、睡眠、生活环境等物质条件,也要重视人的思想和情绪等精神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老子对精神条件阐述极详、极深。他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这就是说,灾祸莫过于不知足,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人若是见什么就想要什么,那就要罪祸临头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他又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句话的意思是,虚荣和生命,哪个更亲切?生命和财产,哪个更重要?获得和丧失,哪个更有害?因此,过分贪爱,必造成更大的破费,贮藏得愈多,也必然损耗得愈多。这句话的中心意思就是你要得到什么,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贪得无厌必然会使人精力消耗过度,从而有损健康。
老子主张“恬淡虚无,少思寡欲”。他认为,人的生命是由于男女交合的性活动产生的,性活动的产生是源于人体之精。精,是人体生命的本源;精足,则生命就强健;精衰,则生命就虚弱。如何保精呢?那就是恬淡虚无、少思寡欲,这一思想为后世医家和养生家所尊崇。
《老子》一书中大量地论述了这一重要思想,如“见素抱朴,少思寡欲”。意即要外表单纯,内心质朴,少私心,寡欲念。“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意即灾祸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了,罪过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的了,所以懂得满足这样的满足,就永远满足了,后世知足常乐养生思想即由此而来。
老子一再强调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意即要外表单纯,内心淳朴,减少私心,降低欲望。他又说要“不责难得之物”,即不要看重稀有的商品,而要“为而不争”,即做什么事都不要和别人争夺,以免造成精神紧张,危害身体。
老子
二、强调守中
老子说“多言致穷,不如守中”,意即言多必行不通,还不如保持适中。他还说“飘风不终期,骤雨不终日”,意即狂风不可能一直刮,暴雨不可能不停地下,所以还是守中好。
老子认为应该“去甚,去奢,去泰”,意即应该去掉那些极端的、奢侈的和过分的东西。他要求做到“方而不剖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意即要做到方正而不显得生硬勉强,有棱边而不至于把人划伤。正直而不至于无所顾忌,明亮而没有刺眼的光芒。这就是说,做任何事都不要过,这样自己才不受损失。
不这样做会怎么样呢?他说“强梁者不得其死”,意即强暴的人不得好死。又说“致数与,不”,意即追求过多的荣誉反而没有荣誉了。所以,他认为最好是“不欲如玉,珞珞如石”,即最好既不想做什么高贵的美玉,也不做下贱的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