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生 > 养生名家

鲁迅的茶道养生法:喝好茶 要用盖碗的

来源:互联网

鲁迅先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大文豪,他的文章充满对国家忧患的担忧以及细腻的人文关怀,鲁迅先生对中国的文化习俗颇有研究,作为绍兴人的他,喝茶养生是他推崇的健康法则,下面来看看鲁迅的茶道养生法吧!

盖碗茶

鲁迅的茶道养生法:饮茶需盖碗

鲁迅先生我们都是了解的,他的文章陪伴我们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到大学,影响我们一生。鲁迅先生生长在我国最著名的茶乡——绍兴,喝茶是鲁迅先生的终身爱好,所以在他的文章和日记当中,提及茶事甚多。鲁迅先生在《喝茶》这篇杂文当中说道:“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首先必须有工夫,其次是炼出来的特别的感觉。”从这句话当中我们可以很明白的了解鲁迅先生的喝茶规。

鲁迅在文章中还说道:一次,他买了二两好茶叶开首泡了一壶,但是怕这壶茶冷的快,用棉袄包起来,却不料到他郑重其事的来喝的时候,味道竟然与他平时喝的粗茶没什么区别,而且颜色也很浑浊。

他发现是自己的冲泡方法不对。喝好茶,是需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把好茶的精髓全部都泡出来了。

鲁迅先生为什么单单赞赏盖碗呢,在众多的碗、盏、壶、杯之中?其中,自有道理。

中国的茶具据《茶经》“四之器”载,有二十五种,一般可按其选型分为碗、盏、壶、杯等几类。选择何种茶具为佳,可根据各自生活习惯、饮食起居、审美观念、所处环境,从方便适用着眼而各取所需。不过若从休闲鉴赏、品茗论道角度而言,却颇有区别,自有高下之分。

杯形茶具呈直桶状,茶泡在杯中嫩叶细芽全被滚烫的沸水焖熟了,何来品茗之雅趣,只可作“牛饮”;北方盛行的大壶泡茶,茶温易冷却,香气易失散,不耐喝且失却趣味。

凡深谙茶道的人都知道,品茗特别讲究“察色、嗅香、品味、观形”。杯、壶泡茶,不利于察色、观形,亦不利于茶汤浓淡之调节。此外,茶泡久了,品质会下降而色败香散。无论从品茗鉴赏,或是从养生保健角度而论,杯、壶泡茶的不足均显而易见。

而盖碗茶具,有碗,有盖,有船,造型独特,制作精巧。茶碗上大下小,盖可入碗内,茶船做底承托。喝茶时盖不易滑落,有茶船为托又免烫手之苦。且只需端着茶船就可稳定重心,喝茶时又不必揭盖,只需半张半合,茶叶既不入口,茶汤又可徐徐沁出,甚是惬意,避免了壶堵杯吐之烦。

盖碗茶的茶盖放在碗内,若要茶汤浓些,可用茶盖在水面轻轻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转,轻刮则淡,重刮则浓,是其妙也。写到此,我也要弃壶而用盖碗了。

盖碗茶

盖碗茶来源于哪儿?

在汉民族居住的大部分地区都有喝盖碗茶的习俗,而以中国的西南地区的一些大、中城市,尤其是成都最为流行。盖碗茶盛于清代,如今,在四川成都、云南昆明等地,已成为当地茶楼、茶馆等饮茶场所的一种传统饮茶方法,一般家庭待客,也常用此法饮茶。

“盖碗茶”,是成都最先发明并独具特色。所谓“盖碗茶”,包括茶盖、茶碗、茶船子三部分,故称盖碗或三炮台。茶船子,又叫茶舟,即承受茶碗的茶托子。相传是唐代德宗建中年间(780-783)由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女在成都发明的。因为原来的茶杯没有衬底,常常烫着手指,于是崔宁之子就巧思发明了木盘子来承托茶杯。为了防止喝茶时杯易倾倒,她又设法用蜡将木盘中央环上一圈,使杯子便于固定。这便是最早的茶船。后来茶船改用漆环来代替蜡环,人人称便。到后世环底做得越来越新颖,形状百态,有如环底杯。一种独特的茶船文化,也叫盖碗茶文化,就在成都地区诞生了。这种特有的饮茶方式逐步由点巴蜀向四周地区浸润发展,后世就遍及于整个南方。

川人使用茶盖还有其特殊的讲究:品茶之时,茶盖置于桌面,表示茶杯已空,茶博士会很快过来将水续满;茶客临时离去,将茶盖扣置于竹椅之上,表示人未走远,少时即归,自然不会有人侵占座位,跑堂也会将茶具、小吃代为看管。茶博士的斟茶技巧,又是四川茶楼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水柱临空而降,泻入茶碗,翻腾有声;须臾之间,嘎然而止,茶水恰与碗口平齐,碗外无一滴水珠,既是一门绝技,又是艺术的享受。

推荐阅读

Copyright© 中国前沿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