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 > 头条新闻

新时代“三农”启示录·改革篇:活!改革精神烛照四野

来源:互联网

新时代“三农”启示录·改革篇

活!改革精神烛照四野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

——习近平

  农民日报编辑部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发展历程中,如果说有一种力量能够驰越古今、仍历久弥新,有一种精神能够始终如一、又与时俱进,那一定是改革。一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就是一部改革史,数千年经济社会的发展历程就是一条改革之路。

  历史的车轮行进到现代,广袤的农耕大地上,这条改革之路更加激荡史册、激越人心。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四十个年头,站在历史的重要节点,回望过去的改革历程,我们为改革开放初期的破题探索而心潮澎湃,为新世纪以来农村改革的砥砺奋进而衷心喝彩,更为过去五年来高位攻坚、深水跋涉的创新实践而振奋昂扬。   

  任何改革都是时代的产物,又进而塑造了那个时代。五年来,农村改革发展的大船,于风正潮平中扬帆破浪,在激流暗涌中勇往直前。一套套的改革方案、一项项的改革实践、一步步的改革探索,不仅为农业农村发展不断积聚着动力、创造着活力,更让改革的精神,在新时期再度迸发出耀目的光彩,让农村改革的标志,在历史的车辙中为这个五年烙下了醒目的时代印记 。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没有退路

  ——从理想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从过去到现在,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何为“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为什么说“改革是决定中国当代命运的关键一招”

  每当历史行进到一个关键时刻,人们总会不期然地思考同一个问题:改革怎么办?

  这是一种改革的自觉,更是一种改革的自醒,是过去几十年来,在农村改革风云的激荡下擎起的最具有号召力的旗帜。

  然而,改革的希冀与要求从来不会自动成为现实。时光回到五年前,党的十八大召开之时,中国农村改革正站在历史的重要节点。只有对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的清醒认知,只有对未来走向的全面把握,我们才能更深刻地回答,中国农村为什么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以及如何改革的问题。

  从外部来看,经过三十多年快速发展,中国经济面临着结构调整、增速换挡的要求,发展不能停步,改革不能停滞,迫切要求稳住三农这个基本盘和压舱石;从内部来看,三农发展的动能正在减弱,早期改革的红利效应也在递减,新旧问题交织,两难矛盾凸显,既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期待,也面临着“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风险。

  从横向来看,乡村的衰败导致的乡村病和城市贫民窟问题成为全球共同的挑战,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问题,“中等收入陷阱”问题,正期待着中国的经验供给、农村的改革方案;从纵向上来看,过去,我们依靠改革使中国农民摆脱了饥饿与贫困,为中国城市化、工业化提供了深厚的积累,未来,要补齐现代化的农业农村短板,让全体农民同中国人民一道步入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也必须依靠改革。

  从理想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从过去到现在,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何为“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为什么说“改革是决定中国当代命运的关键一招”。改革有阵痛、但不改革就是长痛;不改革不只是不发展,更会给发展“扯后腿”,甚至导致发展跑偏、走歪。瞻前顾后,左顾右盼,不仅难以维持现状,而且可能前功尽弃;犹豫不决、畏缩不前,不仅会贻误三农发展的时机,更会耽搁全局的改革发展乃至影响党和人民更长远的事业。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新时期农村改革的大幕正式拉开。在世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下,在改革步入攻坚期“深水区”跋涉中,人们在期待,新时期农村改革如何为破浪前行的中国航船,开辟出一片更开阔的水域;人们也在忧虑,在利益格局更加复杂、改革目标更加多元的今天,农村改革究竟能走多远、行多广、探多深?

  五年,现实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推荐阅读

Copyright© 无锡数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