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 > 头条新闻

重庆市綦江区:乡村让城市更向往

来源:互联网

乡村让城市更向往

——重庆市綦江区综合施策推进乡村振兴纪实

  本报记者 邓俐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在孟浩然的笔下,田园生活是多么美好。

  时代在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变,那份乡愁情结不变。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重庆市綦江区的广大农村正向着产业兴、生态美、乡风淳、百姓富的繁荣景象大步迈进。綦江的山山水水,魅力绽放,正在成为城市人向往的地方。

  强农业,特色效益农业风生水起

  1月4日一大早,綦江区赶水镇石房村村民刘世平又到镇上送货。刘世平是石房村种植赶水草蔸萝卜的大户,2017年,他种植萝卜80亩。从去年11月萝卜上市开始,刘世平的手机就成了订货“热线”,最多的一天,通过电话接到6000多斤的订单,最少的一天也有1000多斤。

  固定客户批发价每斤1.5元左右,零散客户,4个精品萝卜装箱卖50元。除去品相不好的萝卜,平均每亩地产出萝卜3000斤以上,细算下来收入可观。这些年,刘世平种植草蔸萝卜,每年纯收入从未低于10万元。他说:“我在外打工肯定挣不了这个数。”

  日前,赶水镇组织召开萝卜订货会,通过“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等新模式,赶水草蔸萝卜成功走进重庆和贵州市民的餐桌。

  赶水镇石房村党委书记王天明是赶水草蔸萝卜的幕后推手。这些年,他带领当地村民以“市场化”为导向确定生产,以“品牌化”为理念打造基地,以“标准化”为引领实施溯源,“三化”并进,赶水草蔸萝卜品牌竖起来了,顺利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中国绿色食品A级”“中国有机食品”认证,并获得了“中国地理标志保护商标”“重庆市名牌农产品”等荣誉称号。

  目前,赶水草蔸萝卜在赶水、东溪、扶欢、郭扶、隆盛等5个镇推广种植,全区种植面积约9万亩。

  王天明介绍,2017年,全区赶水草蔸萝卜产值达两亿多元。通过发展萝卜产业,石房村也由当初负债18万元的贫困村,逐渐发展成为拥有近200万元集体资金的小康村,集体经济年收入50万元以上。

  小萝卜做成大品牌,普通蔬菜产生最大效益。

  赶水草蔸萝卜是綦江区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区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横山贡米、花坝糯玉米为主的粮油,以赶水草蔸萝卜、綦江辣椒为主的蔬菜,以柑橘、李子为主的经果,以中蜂、黑山羊为主的养殖等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发展风生水起,逐渐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品”的产业特色。

  美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山村换装

  永丰河流域是綦江区山地现代农业的核心区。沿着隆盛镇葫芦槽往里走,岸边蔬菜大棚整齐排列,山坡果树迎风招摇,好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

  不过,玉星村党总支书记朱光亚也有烦恼,葫芦槽几十家农业企业,产生大量农膜、秸秆、杂草等,再加上村民生活垃圾,堆放在葫芦槽青山绿水间,显得格外刺眼。

  近日,玉星村建起一座堆肥站,让朱光亚格外兴奋。堆肥站采用最先进的生物堆肥发酵技术,垃圾装进去,两个月后发酵为有机肥,便能变废为宝,每天可以产出有机肥800多公斤,朱光亚算了一笔账,堆肥站一年生产的有机肥就能创造20万元的经济效益。綦江区城市管理局局长吴大钱认为,垃圾堆肥站更大的价值在于其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环保效益。“农村垃圾全部实行分类处置,农村将山更青,水更清了。”吴大钱说,“綦江的农村既要加快发展,又要和环境污染说‘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綦江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和玉星村一样,石壕镇万隆村、郭扶镇高庙村、永城镇中华村、东溪镇永乐村……这些村落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变得越发美丽。

  万隆村是綦江海拔最高,距离城区最远的村,因为那里有花坝草海、李公坝世外桃源、玫瑰谷人间仙境,现在已经成为夏季全市最火的旅游避暑地之一。

  夏天的李公坝,黄色的硫华菊、金黄的木春菊、紫色的马鞭草,和潺潺溪流交相辉映,让人流连忘返。慕名而来的游客,看到这么漂亮的村庄,怎么也不会和贫困村联想到一起,他们还为村庄取了一个漂亮的名字——鲜花小镇。

  近年来,綦江区为了让农村美起来,精心规划,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民生工程,重塑当地山、水、路、林、湖、房等美丽乡村的画卷,全域打造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广大农村仿佛换上了新装。

  富百姓,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总结得太好了。”石壕镇万隆村党支部书记令狐克军说。

  2014年,万隆村举行第一届露营季活动,将万隆村的高山生态资源推向游客。2017年,到万隆村露营避暑的游客达46万人。

  依托高山生态资源吃旅游饭,赵本高是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14年10月,他返乡投资500余万元建成2000多平方米的花坝客栈,近几年,每年毛收入近200万元。

  在他的带领下,万隆村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目前已达75家,全村住宿日接待能力5000人左右。

  “发展乡村旅游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赵本高说,农村土地上的房子破旧不值钱,饲养的家畜也不值钱,拿什么去银行抵押贷款?赵本高和村民们想端旅游饭碗,同样遭遇缺乏启动资金的困境。

  2015年,政府引进重庆民生村镇银行,解决农民融资难的问题。银行创新推出微企协会会员互保的信贷产品,由协会把关推荐,银行在考察农户信用的基础上,两家微企提供担保,银行就放贷给发展产业的村民。截至目前,万隆村和5家银行建立了合作关系,20多位村民在银行贷款500多万元,开启了自己的创业征程。

  围绕旅游产业发展,万隆村各种配套产业方兴未艾,银行贷款起到了“致富酵母”的作用。2014年,万隆村人均年收入只有2983元。2016年万隆村人均年收入增加到12137元,比全区平均水平还高。

  万隆村让生态增值的脚步没有停下。1月8日,万隆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村上的“三变”改革。“1家村集体公司+5个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助推村上农家乐、方竹笋、脆红李、蜂蜜、花坝糯玉米等产业做大做强,促农增收。

  万隆村2组有3300亩集体权属的方竹笋林,3组有4800亩集体权属的方竹笋林,过去缺乏管理,自生自灭,没有产生一分钱的经济效益。

  大家商定,在村里成立方竹笋产业专业合作社,统一经营这8100亩方竹笋林,纯利润的20%支付给2组、3组,剩下的80%给全村1733名村民分红。

  这样,万隆村沉睡的方竹笋林资源变成了能“下金蛋”的资产,每位村民都成为集体经济的股东,共享村上的生态红利。

  淳乡风,落细管理村民文明向上

  “一纸村规民约刹住了办酒风,大家人情负担减轻了。”日前,扶欢镇大石板村支部书记王大明满脸笑容。

  过去,大石板村每年腊月、正月以及劳动节、国庆节等重要节气,搬家、结婚、满十等喜事就会接踵而至,有时一天要吃三四处酒席,随礼成为村民头疼的事儿。

  党管农村工作,首先要管住歪风陋习。去年2月,在镇纪委的指导下,大石板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28名与会人员一致举手,通过了制止大操大办滥办酒席的村规民约。“村民一致叫好,都很拥护。”王大明说,大操大办、借机敛财的不良风气得到了及时纠正。

  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非常重要,綦江区安稳镇探索出了一套村民自治的实践经验。

  210国道安稳镇崇河村路段,公路边红墙青瓦,村民住房庭院带花,错落有致的“小洋楼”在青山绿水间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安稳镇崇河村10组村民蒋世平坐在自家院坝休息,看见公路边有一团过路车辆丢弃的纸屑,他立即起身拿起扫帚处理掉。“房前屋后不整洁,会影响邻居对我的评价。”蒋世平说。

  顺着蒋世平的手势看过去,他家门口赫然钉着一块“安稳镇十星级文明户”字样的牌子,牌子上共有10颗五角星,每颗五角星下分别对应有“爱党爱国”“遵纪守法”“勤劳致富”“优生优育”“科技文化”“诚信友善”“道德风尚”“团结互助”“家庭和谐”“环保卫生”的内容。

  蒋世平门上这块牌子,张贴着8颗星。这是去年10月,村民小组召集大伙儿开会评比,大家面对面投票表决的结果。

  “要想得到科技文化星,就得积极参加各类文体、科普、技能培训活动等,要拿环保卫生星,房前屋后要绿化美化。”蒋世平说,他很清楚自己没有拿到科技文化星和环保卫生星的原因,觉得星拿少了没面子,准备参加镇上组织的农业技术培训,学好技术发展种植业,同时在自家院子周围栽种些花草,屋内屋外收拾得更整洁一些,争取明年拿10颗星。

  安稳镇宣传委员冉学军说,安稳镇通过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悄然从村民“要面子”转变到促进乡风文明程度提升,形成了以“星”为荣,创“星”争“星”的浓厚氛围。

  綦江区在引导村民开展评比中,实现了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升,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了乡风文明。

推荐阅读

Copyright© 无锡数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