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 > 头条新闻

陕西延安市推进苹果产业后整理, 红苹果变身“金苹果”

来源:互联网

  开栏的话: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即日起,本报推出“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栏目,刊出各地构建现代农业体系、三产融合发展、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等典型经验,为新时代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展现新气象、突出新作为提供参考,敬请关注。

红苹果如何变身“金苹果”

——陕西省延安市推进苹果产业后整理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李炜 申保珍 肖力伟 李竟涵 胡明宝

  新年将至,在陕西省延安市美域高公司,几万个红润香甜、大小匀称的苹果沿着16条选果线前进,经过清洗、分拣、包装等,将通过电商平台,以每个6元到60元不等的售价,走向全国各地,点缀节日的浪漫和喜悦。

  同样产苹果,延安为啥能把价格卖到这么高?得益于苹果产业后整理。围绕打造现代果业强市,今年延安市提出推进苹果产业后整理,着力在苹果分拣、包装、冷藏冷链、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上下功夫,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苹果附加值,让果业强,果农富,果乡美。

  冬季的陕北高原寒风瑟瑟,记者走进延安这块红色圣地,感受老区人民做强苹果产业的澎湃热情,探寻传统农产品优势产区转型升级的“延安经验”。

  一颗红苹果:撑起地方经济,聚焦世界目光

  国人每食用九个苹果,就有一个产自黄土高原上的延安城。

  一道道沟壑一座座梁,汽车沿陡峭的山脊盘旋而上,扬起一路飞尘。到了山顶却一下柳暗花明,碧蓝如洗的天空下,一排排矮化密植苹果树在山间平地上整齐排列。这是陕西果业集团今年在延安市安塞区建的2000亩种植基地,将给当地农民带来新的增收希望。

  从1947年产业起步,经过七十年的发展,延安已成为全国苹果种植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全市13个县区都是陕西省优质苹果基地县,今年苹果总面积达368万亩,其中山地苹果面积超过200万亩。

  对延安区域经济发展,苹果产业意义重大。延安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山多塬多沟多,土质松软,遇风易起沙尘暴,遇雨易现水土流失,农民单靠种粮食很难致富。然而这里却是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日照、降雨量、海拔高度……苹果生长的七项指标要求全部吻合。

  “如果没有苹果产业,可以想象延安的贫困面有多大,程度有多深。”延安市果业局局长路树国感慨地说:“一个农民,只要有三亩果园就可以脱贫。”当地农民有一句顺口溜:“让村民种着果子,包里装着票子,开着漂亮的车子,住上舒适的房子,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如今,苹果产业已成为延安市种植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对农民增收贡献最大的特色产业。全市100多万人从事苹果产业,占总人口的45%,覆盖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的70.5%,年人均果业收入5000元以上。苹果产值占农民可支配收入的50%以上,南部基地县及北部果业专业乡村占到农民收入的90%以上。

  1944年,中外记者奔赴延安,一系列报道让世界了解了“红色中国”。70多年后,一颗红苹果再次为延安聚焦世界目光。2015年起,外交部将延安苹果选定为“国礼”,赠送外国领导人。当年10月,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走进延安果园,清脆香甜的苹果让他赞叹不已。

  2016年10月,经过与多个苹果主产国的激烈竞争,中国最终脱颖而出,第一届世界苹果大会在延安举办。来自36个国家及国内19个省市的学者、企业代表等齐聚延城,探讨如何打造苹果品牌,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苹果产业做到全国乃至世界领先,延安市委、市政府没有骄傲自满,止步不前,而是主动应变,立足国民经济背景、全球背景,提出“全力抓好苹果产业后整理工作,让群众在全产业链上增收。”在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徐新荣看来,苹果后整理不是随意提一个概念,而是着眼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苹果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让农民分享苹果全产业链的利益,推动延安由苹果大市向苹果强市跨越。

推荐阅读

Copyright© 无锡数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