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三乡工程”:撬动乡村振兴的宏大实践
撬动乡村振兴的宏大实践
——湖北省武汉市推进“三乡工程”建设纪实
本报记者 李炜何 红卫 李朝民
两江三镇的武汉,坐落在国之中心,犹如围棋棋盘上的“天元”。当前,40多项国家战略与改革试点汇集于此,武汉在全国乃至全球的重要地位日趋凸显。
2017年初,主政武汉后,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倾力改革、加强创新,为大武汉复兴注入强劲动力。有专家说,现在的武汉,就像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速度惊人,呼啸而过带来了“武汉浪潮”。
复兴大武汉、“三乡工程”、长江新城、长江主轴、校友经济、狮子型干部、向“新衙门作风”宣战、全国率先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局……中国几座城市能像武汉这样,一年连放41个大招,而且招招立竿见影!
“三乡工程”(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被评为2017年武汉20件大事之一。“乡村振兴的宏大实践”“新时代‘三农’发展的‘武汉样本’”……在专家与媒体的评说中,“三乡工程”备受关切。
“三乡工程”贯彻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三农”工作重要战略思想,体现了党的十九大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贯彻了新发展理念,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举措,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带动更多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
“三乡工程”的澎湃脉动,会有怎样的共鸣?近日,记者踏上荆楚这片热土,进行深入采访调研。从决策者到普通农民,从企业高管到民宿老板,且看且听、且行且思,深感又一个肇始于春天的改革创新故事,正在我国中部奇伟落笔。
这是对乡村振兴规律的自觉认知
——乡村振兴需要突围人才短缺、资金不足、增收困难三大瓶颈,“三乡工程”应时而生,实现从挑战到机遇的顺利切换
问题导向是决策的前提。作为全国特大城市和正在建设的中心城市,武汉对农村能人和年轻人有着巨大的“虹吸效应”,“三农”问题日益突出,武汉感受比谁都深。
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如何破题?陈一新在一次调研中找到了灵感,灵感源自于童周岭村一个名叫小朱湾的自然村。
小朱湾,位于武汉市江夏区美丽的梁子湖畔,占地785亩,村民32户157人。入村湾,拾级而下,房屋古朴,错落掩映,绿树花丛荷塘间,形态各异。综观整体布局,飞檐斗拱翘角,灰砖青瓦泥墙,尽得荆楚风韵、田园之味。
今年2月,陈一新到小朱湾调研“三农”工作,首次提出要大力推动“市民下乡”,为新农村发展注入新活力。他发现,村民的一套空闲农房租给了城里人,租户是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许刚,用来开书院。
许刚说,这里距市区就1小时车程,而且环境好。书院共350平方米,装修花了5万元,平时主要开展国学讲座,为大中小学生、公务员等提供培训。
房东付华荣的儿子在深圳安家,老伴去年做手术后回到小朱湾休养,许刚为夫妻俩留了一间房,供老人住宿。付华荣说,租房合同签了5年,每年租金4万元,一年一付,没想到空闲农房也能赚到钱。
3月25日,在武汉市农村工作会议暨脱贫攻坚“春季攻势”推进会上,陈一新提出,新农村建设要大胆探索“市民下乡”的路子。
4月7日,武汉市在小朱湾召开了“市民下乡”工程现场动员会,标志着武汉市“市民下乡”工程正式启动。
“市民下乡”工程从提出到正式实施,推进速度之快,主要基于武汉市农委的调查,即农村空闲房摸底调查和“市民下乡”意愿调查。
调查发现,武汉市1902个行政村、16948个村民小组,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达到98.22万人,长期空闲农房约11.6万套,占农房总数(73万套)的15.8%。其中,80%的农村空闲农房有出租(合作)意愿。
市民的意愿怎样?经调查,越来越多的市民希望到农村居住、创业。但因政策所限,不能在农村买地建房,市民下乡创业、返乡居住的梦想搁浅。
既要市民乐意,又要农民满意。找准农民意愿和市民需求之间的接口乃当务之急。房屋改造、基础配套,钱从何来?靠政府投入,财力不堪重负;靠农民自身的力量,杯水车薪。怎么办?找市场!
小朱湾的老渔民农庄就是一个范例。房东叫段传斌,是小朱湾的渔业养殖大户,原计划建房后自己经营农家乐,但因精力有限,最后便将农庄整体租给张能安等5位城市退休老人,每年租金7万元。
张能安说,他们先后投资10多万元,对4间住房进行升级改造,用于民宿餐饮旅居,目前是小朱湾就餐环境和住宿环境最好的农家乐。
武汉市江夏区区委书记王清华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江夏区按照武汉市委的统一部署,大力推进‘市民下乡’工程,无疑是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的一个鲜活案例。”
之后,在武汉市黄陂区祁家湾调研时,陈一新又提出,要发动一批政治素质好、有事业心、有责任感、有情怀的工商企业家和新知识阶层、在外成功人士投身投资农业农村建设,重点引导本地能人回乡创业,带动“三农”发展。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这些新提法新载体新举措被归纳为“三乡工程”,其内涵是:要鼓励市民下乡休闲养老,引导在外能人回乡创业,发动工商企业投资兴业,用好农村资源,撬动乡村振兴。“‘三乡工程’的最大特色,就是不完全依靠政府扶持,而是充分依靠社会力量,用市场机制去激活城乡要素有序流动,真正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陈一新说。
这是一场激活动能的生动实践
——“三乡工程”打破思维定式,直指“三农”问题根本,打出政策“组合拳”,激活城市要素参与农村发展的新动能
12月7日,湖北省委书记蒋超良到黄陂区调研时,对“三乡工程”给予高度肯定,并要求总结武汉的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在全省各地推广。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三乡工程”,始于一域,剑指全局,为中国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探路。它要破什么、立什么?
农民老龄化、广大农村凋敝、传统农业落后,是当前我国广大农村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由此引发了“明天谁来种地”“乡土文化传承出现危机”等担忧。
怎么办?“三乡工程”就是一个好思路、好路子。有人说,擘画“三乡工程”,是解近忧,也是谋长远;是韬略,也是大担当。
“三乡工程”的逻辑起点是农村空闲农房。归园田居,是不少城里人的梦想。但相比城市,乡村基础设施、环境都不太理想。小朱湾是如何解决的呢?
童周岭村大学生村官周昭宪介绍,几年前,小朱湾也是个又穷又破的土砖窝。后来,街道办请来中国乡建院专家对小朱湾统一设计、改造。一年后再看:路宽了,房子新了,网络通了,垃圾、污水不见了,人居环境实现“逆转”。
漫步小朱湾,一步一景致,皆成画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官员观摩挥笔:“这里代表全球村庄好模式”;中央农办原主任陈锡文曾亲临调研,击节赞赏。
小朱湾的变化,陈一新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觉得可以进一步引导扶持。今年4月,武汉出台支持“三乡工程”的“黄金20条”“钻石10条”,利用空闲农房发展农业共享经济等指导意见,规范农房租赁,并扶持社会力量发展乡村旅游。
“闲置农房虽多,但并非都适合出租。”武汉市农委新农村建设处处长张群说,武汉市公布的“市民下乡”推荐村庄,多数已纳入美丽村湾建设,基本完成了供水下水、厕所改造、垃圾处理、道路硬化等设施建设。
“黄金20条”指出,以租赁、合作方式利用农村空闲农房发展农家乐,协议期在3年以上,最高可获5万元的奖补资金;租赁农村空闲农房组建乡村休闲游合作社发展休闲农业,规模达到一定标准的合作社可获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黄金20条”一经出台,就引起了全国各大主流媒体和网站的转发,短短几天时间,百度搜索各大网络媒体相关新闻报道就达300多万条。
好政策关键在落实。武汉市委、市政府曾多次召开专题会、现场动员、推进和督办会等,研究部署“三乡工程”工作,组织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分工协作,充分发挥“集团军”作战优势,全面做好“三乡工程”政策保障。
武汉市明确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为原则,鼓励能人、企业家、知识分子、城镇居民四类人下乡。但农村闲置农房用于租赁,需通过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等平台,完成合规性前置审查、挂牌申请、信息发布、成交签约等流程。
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武汉市农委在门户网站、武汉“1+8”城市圈农村产权交易共同市场网站新增农村空闲农房板块,公布空闲农房信息、租赁流程,提供出租委托书、出租申请书等样表下载。有意下乡创业的市民、能人、企业家,可与有意租赁农房的农民直接对接洽谈。
无论是“黄金20条”,还是其他激励政策,均凸显一个“实”字。不但可操作性强,而且含金量极高。正是因为营造的政策环境好、制定的措施有用,再加上真金白银的支持,“三乡工程”受到社会各界的热捧。
这是一番“三乡”潮起的澎湃景象
——“三乡工程”的核心是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让市民下乡有盼头、能人回乡有劲头、企业兴乡有赚头、农民增收有奔头
葛天才是首批“吃螃蟹”的人。他是黄陂区姚家集街杜堂村葛家湾的“能人”,搞建筑起家,富甲一方。为了响应政府号召,他毅然回乡,建设家园。
走进葛家湾,白墙灰瓦,绿树相拥,碧水潺潺,犹如一幅淡彩水墨画。“这一片过去全是抛荒田。”杜堂村党支部书记葛国兴指着一片葱郁的香樟林说,“这里是丘陵地带,耕地面积只占1/10,乡亲们赚钱主要靠外出打工。”
葛天才说,以前做建筑赚了些钱,前些年回乡时看见村里田地抛荒,人都快走光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回乡后,葛天才拉起队伍,先后流转7000亩土地、租赁418户农民空闲农房,将杜堂村打造成“木兰花乡”新景点。
短短半年时间,“木兰花乡”景区已接待游客20万人次。景区建设拉动了餐饮、住宿、农产品销售等相关产业,解决800多人就业。葛天才说,他又在另一个贫困村流转了1100余亩土地,计划纳入“木兰花乡”景区二期规划建设。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说,杜堂村的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也为农民脱贫致富、激活集体经济提供了有效途径。
然而,天星村走的却是另一条路——企业兴乡。武汉花博汇项目位于蔡甸区大集街天星村,由武汉阅景汇公司投资兴建。花博汇总投资约50亿元,旨在打造集花卉旅游观光、创意农业体验、美丽乡村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花博汇总经理许江介绍,花博汇一期投资4亿元,整村租用农房178栋,流转土地1800亩,建成法式风情街、美食文化节、四季花海、樱花村等四大核心景点,吸引市民、回乡能人和企业家100余人,从事陶艺、文创、教育、网红、婚庆等业态创新创业,带动周边近500名农民就业,其中贫困人口12人。
花博汇最吸睛的就是“网红小镇”,吸引了近百名国内外知名网红主播落户小镇创业,通过网红主播的直播使花博汇家喻户晓。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花博汇入园总人数达1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00多万元。
“‘三乡工程’,让老房子化腐朽为神奇,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武汉市蔡甸区区委书记刘子清说,“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较低的创业成本,也吸引了大量年轻创业者携带项目与资金入驻村庄,建立创新创业平台。”
黄陂区是武汉市农村面积占比最大的城郊区,区委书记吴祖云介绍说,今年以来全区社会资本投入68.2亿元,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31.7亿元,全区1.1万人因此长期受益,1.5万人因此脱贫。
这是推进城乡融合的多赢样本
——“三乡工程”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进城乡深度融合
“‘三乡工程’盘活了农村空闲农房、土地等要素,吸引城市资本进入农村,增加了农民收入,也提升了城乡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之所以能赢得各方认可,根本上还是顺应了中国乡村振兴的大趋势。”武汉市农委副主任舒炎发说。
通过实施“三乡工程”,截至11月底,武汉市投入农村的社会资金达152.69亿元,农村空闲农房签订出租协议9273户,年租金1.41亿元;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达20.04亿元,农民收入预计增长贡献率达51.1%,其中271个贫困村农民增收2.53亿元,农民收入预计增长贡献率达67.63%。
11月18日,在武汉“三乡工程”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赋予“三乡工程”“中国乡村振兴的武汉样本”等评价,总结了作为“样本”的“五新”内涵——
为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新抓手。实施“三乡工程”,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务工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同时,政府还引导鼓励市民到贫困地区流转闲置土地或租用空闲农房等资源,共同推动贫困村出列、贫困户脱贫。葛天才整村改造打造的“木兰花乡”景区,组织当地村民以空闲房屋入股成立合作社,为“木兰花乡”提供配套服务,该村湾共113户农户,签约农户77户,农户房屋利用率达到68.1%,景区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年均收入近3万元。
为农村创新创业探索了新模式。实施“三乡工程”,推动了城市资金和人才流向农村,通过土地流转、下乡创业和闲置资源利用等方式,进一步拓展了创新创业空间,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了新路子。蔡甸区能人回乡典型左少平,是奓山街星光集团党委书记,个人筹资近亿元,建设星光社区、星光农业科技园等,引进企业32家,并带动周边4个村联动发展,村集体由负债780万元到现在的年收入过亿元,村民年人均收入达2.8万元。
为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开拓了新空间。不少市民下乡租用民房体验农村田园生活的乐趣,提高了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
为美丽乡村建设展现了新风貌。实施“三乡工程”,倒逼各地加大对环境改造的投入力度,村庄环境悄然变美。武汉木兰草原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建顺,在黄陂区3个自然村投资5000余万元,利用当地农村1.1万平方米空闲农房,发展住宿、餐饮、农家乐30余家,开发了木兰草原风景区,有效助推了美丽乡村建设。
为提升村民文化素养打开了新境界。城市的退休干部、艺术家、作家、教授及其他市民,到农村创新创业,带给农民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收益,更重要的是通过潜移默化,带动农民观念的转变和文明素质的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推进‘三乡工程’拓面提质,系统集成、全面实施。”武汉市农委主任谭本忠说,要做农业转型升级的引领者、产业融合发展的领跑者、四化同步发展的先行者。
武汉市市长万勇说,按照武汉市委的统一部署,全面推进“三乡工程”,率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率先建立现代农业体系、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黄鹤白云,芳草萋萋;“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武汉“三乡工程”宏图正展,更明确的目标等待着他们奋斗,更辉煌的硕果等待着他们书写。曾为全国提供了诸多农村改革经验的武汉,不再满足于湖北领先,而是定位于“全国领跑”。放眼未来,“三乡工程”在中国乡村振兴新征程中,必将行稳致远,精彩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