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绿色崛起”
一座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绿色崛起”
——山东省枣庄市农业农村“三区”建设协同推进纪实
图为枣庄市东湖全景。张龙摄
本报采访组
鲁南沃土为根,滚滚运河为脉;百年煤城为表,千年重农为魂。
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这里再传喜讯,被列入首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此前,它曾先后成为首批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至此,它成为全国唯一整建制推进“三区”建设的地级市。
这是一座因煤而兴的城市。拥有中国最早的三大煤矿之一,因为煤炭,这里修建了铁路,也因为煤炭,这里诞生了铁道游击队及其传奇;上世纪80年代,它供应了江浙沪一带超过50%的煤炭,与煤炭相关的主导产业曾占经济结构的八成以上。
这是一片与农相伴的土地。悠悠千载,重农崇农兴农是它始终不变的底色;科圣墨子、工匠祖师鲁班、造车鼻祖奚仲作为生长于斯的农民科学家,在这片土地播下农耕文明智慧的种子;它在唐宋形成村落,得名与“农”相关;而今它正以丰富的实践在农业农村发展上创造出不平凡的样板。
这是一方改革转型的高地。当煤炭资源濒临枯竭,在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引领下,农业作为城市转型的战略产业和可持续发展的坚定基石,催生出它从“煤城”到“绿城”的破茧之变,曾经黑灰白的主色调,正在转换成当下红绿蓝的美丽图景。
这,就是山东枣庄。从农村改革“试验田”、现代农业“示范地”,再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担负着为全国农村改革探路子、为现代农业建设出经验、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创模式的枣庄,何以承载起这样的历史重任?又如何推进“三区”融合发展?
金秋时节,记者一路驱车,穿绿道、踩田埂,走基地、探园区,入村组、问农家,不歇脚步、不断感受、不停思索,寻访这座曾经的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崛起”的崇农密码。
以农村改革为手段——
既是历史行进的必然鼓点,又是现实需求的主动作为;既为经济重振注入新动能,又激活了农业发展活力;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平原仅占26.6%,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却高达83%
京沪中间点、山东南大门,沿海与内陆的东西过渡带;东依沂蒙山、西濒微山湖,既有北方的豪放,又兼具江南的秀美;运河穿境而过,台儿庄段曾“商贾迤逦,入夜,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赢得“天下第一庄”美誉;血战台儿庄、铁道游击队英名远播,这些都使得枣庄成为具有深厚底蕴的历史名城。
而曾经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更是成就了枣庄一段辉煌的历史。1878年中兴煤矿成立,首开中国民族工业的先河,诞生了中国第一张股票;1935年已形成25万人口的集镇矿区,在那个全国95%都还没有铁路的时代,枣庄已铁路遍地;建国后成为山东第四个省辖市,鲁D车牌令无数枣庄人骄傲。至今,枣庄人还在回忆:“踩着铁轨上下学、拿着道砟做游戏、听着汽笛读课本、数着车厢等道口,早已成为枣庄长大的孩子的童年乐趣。”
然而,记忆有多美好,现实就有多残酷。经历了130多年工业化开采后,2009年枣庄被确定为东部地区唯一的资源枯竭型城市,长期依赖“挖煤炭、烧水泥”,产业结构单一、支柱产业萎缩,让枣庄一时陷入窘境。出路在哪里?如何转型?
枣庄市委书记李同道在接受采访时谈到:“对枣庄而言,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既是当务之急,更是长远之策,抓住了新旧动能转换就牵住了转型发展的‘牛鼻子’。新旧动能不转换不行,转换慢了也不行,必须切实拿出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勇气和魄力,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以新动能来推动新发展。”
“早已显示过威武不屈精神的枣庄人,并不缺乏改革创新的智慧和魄力。”枣庄市市长李峰说。就在2009年,枣庄经济发展越发步履维艰之时,一场来自农村的改革不仅激发出了农业发展的活力,也为整个经济发展打造出了新的动力,同时走在前列还为其他地方提供了经验。
采访期间,这样一组数据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截至目前,枣庄市已完成确权登记颁证面积256.4万亩,占比98.38%;农地适度经营规模经营比例达到53.09%;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3%以上。
这是一组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数字。对于丘陵约占54.6%、洼地占18.8%、平原仅为26.6%的枣庄而言,机械化程度能够如此之高,秘诀何在?答案就在改革。
作为人均耕地只有0.73亩的枣庄市,人多地少、经营分散的特点尤为突出。2008年前后,由于种田比较效益低,许多农民开始走出乡村,进城寻找出路,土地缺乏管理,出现了撂荒现象;另一方面一些对土地有着深厚情结的种植大户渴望扩大经营规模,却苦于没有更多土地。
如何破解小农生产比较效益低的难题,根本出路在于农业规模化经营,而规模化经营首先要实现土地流转。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以土地为纽带的土地流转合作社应运而生。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滕州、山亭、峄城、市中区的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整村土地入社的现象,原来撂荒的“死土地”变成了现在抢手的“香饽饽”。
在土地规模流转过程中,如何让农民流转得放心、安心,土地确权是关键。枣庄市规定,凡加入土地合作社的农户,可获得地方政府颁发的《农村土地使用产权证》。
该证不仅仅是对土地使用、经营、流转权的确认,还可以作价、折股作为资本进行股份经营,农户还可以此向金融机构申请抵押贷款。为了落实农户的抵押融资权,减少民间交易的风险,枣庄搭建了市、区(市)、乡镇三级农村土地使用产权交易服务所。
正是勇于因势利导、敢于先试先行,枣庄的农村改革走在了全国前列,不仅缔造了以丘陵洼地为主地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高达83%的发展奇迹,还担负起为全国其他地区农村改革探路子的光荣使命——2011年,枣庄成为全国首批18个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2014年,枣庄新增“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试点”“生猪马铃薯目标价格保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试点”三项改革试验任务,进一步丰富了枣庄市农村改革的内涵和外延。
枣庄市委副书记梁宪廷认为,枣庄的农村改革从生产关系角度切入,找到了现行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下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建设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大大提升了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和现代化水平,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破除了体制机制束缚的枣庄农业,即将迎来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