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 对海南意味着什么?
原标题:三十年改革,海南新发展路线图出台
海南传来重要信号。13日下午,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郑重宣布,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
轻装上阵。30年前的海南只是一个半封闭的海岛,人均分配水平仅占全国分配水平的83%;85%的商品靠内地调进;17%左右的人口尚未温饱。经济底子薄、发展潜力大。
负重前行。海南建省办特区以来便背负着“改革开放实验田”、“唯一省级经济特区”等多个头衔。伴随当时全国改革开放、实施沿海发展战略步伐加快,海南要奋起直追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如今再看海南。相较于1987年,2017年海南省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了21.8倍;地方一般性公共预算收入增长了226.8倍;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30倍和25倍。不仅如此,海南俨然如预设般的发展为中国最开放的地区之一。
古人云,三十而立。站在新的关口,海南未来发展如何突围前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对海南而言又意味着什么?
以开放为基调
古时的海南,在大文豪苏轼的笔下是个,“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地方。足以见其荒凉与落后。
三十年前,海南GDP总量仅57.28亿元,工业化程度相当于全国50年代初的水平,农村人口占全部人口80%以上,六分之一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建省初期,海南特别缺电,在大热天,我和二十多个同事全部挤在四五十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大家一边摇着扇子一边风风火火工作。” 在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的回忆中,那时作为全岛最大最好的城市海口,没有红绿灯、没有出租车、没有程控电话,电力还特别紧缺且持续多年,海口仍是半天便可以走完一遭的边陲小城。
因改革开放而重生。海南用30年的时间,以“开放”为墨,谱写经济发展新篇章。
侯雨彤 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