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美公厕”高调亮相 短时间内即成“新网红”
4月26号开始,不少首府市民的朋友圈中,有这样四栋建筑成了“新网红”,瞅着它们的“美图”,大家纷纷发出“、“真棒”、“想不到”的感叹:质感触手可及的灰色铝板外立面,格调高雅的大面积玻璃迎宾幕墙,地面、洁具干净到一尘不染,空气中弥漫着淡淡清香,服饰宛若星级宾馆的保洁人员,让人感觉服务“五星级”,温馨似家里。
很难想象,这四位分布在亿峰岛西侧公交三公司门前、四千米中巷科技馆北侧、北垣街昕嘉园对面、新华西街回民区政府西侧的“新网红”,既不是装修高档的商品房,也不是风景区内的小别墅,而是由呼市城环环卫集团改建的新公厕,而且一经亮相就获得市民连连点赞。
2015年4月1日,习总书记专门就厕所革命和文明旅游作出重要批示。那时,联合国环境报告指出,中国城市人均拥有厕所的比例居世界末位。
2016年,市委云光中书记专题调研时指出,公厕关系千家万户,体现城市发展水平,要把公厕建设作为首府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重点,首府也响应中央号召来一场彻底的“公厕革命”。那时,首府市民对于公厕是满满的无奈,直言每次都是“上也难受、不上也难受”的尴尬体验。
当时,呼市的城市公厕问题多多。第一,数量不足,远达不到每3000人拥有一座公厕的标准,特别是中山路、新华街等繁华地段,平均几万人才有一座,数量严重不足;第二,布局不合理,按住建部城市公厕设计标准,繁华街道和新建居民区至少300至500米有一座公厕,一般街道至少1000米有一座,未改造的老居民区100至150米就应该有一座。而首府新建小区、街道以及城郊接合部公厕规划缺位,有些新(拓)建的道路两侧全线无公厕。第三,设施陈旧,环境脏乱,全市80%为普通水冲公厕、20%为基本无人管理的旱厕,由于管理滞后,没有激励机制,保洁得过且过,公厕气味难闻,环境脏、乱、差成为普遍现象。
也就是在2016年,称为首府兑现“公厕革命”承诺的元年,投入大量资金,新建、改建公厕,着力解决横亘多年的“如厕难”顽疾,把公厕打造成展示城市形象和擦亮城市文明的“新窗口”。也就是从那时候起,首府市民可以明显的感觉到路上的固定公厕和移动公厕多了起来,“如厕难”有了很大程度的缓解。
以高标准打造出四座“超美公厕”
“公厕看起来是小事,但它是城市的脸面,这项民生工程不能是简单的‘复制’、‘粘贴,单纯追求数量的提升,而应该把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一场深层次的改革,一次运营路径的全新探索,让市民通过质的变化,看到市委、政府着力改善民生的行动和决心”这是城环环卫集团改造公厕的初心。作为首府唯一国资背景的专业化环卫作业集团,四座“超美公厕”就是他们的首批样板间,心目中匠心打磨的四件作品。
小小的公厕,无论新建还改建,其实都是一道“大难题”,涉及规划、土地、城管、市政、环保等十几个部门,真正的牵一发而动全身,但市委、政府“公厕改革”的决心就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作为专业化的公司,城环环卫集团借助这个机遇,一揽子解决好新建或改建公厕的形象、管理、运营等一系列难题,才是真正的专业精神,真正的不辱使命。
呼市城环环卫集团承担的公厕建设任务最少,只有40-50座,但压力却是很大的,所涉及的全部为原址改建,设施老化、标准低下,但很多公厕都在主要干道或繁华地带,如果只是简单的粉刷一番、更新一番,面上看的好了一些,但“瓤子”还是换汤不换药,用不了多长时间还会走回脏、乱、差的老路。
城环环卫集团请来了专业的机构,对我市的公厕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针对原有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并提出现代城市公厕,功能早已不再局限于接污纳诟,而成为集现代科技、基本公共服务、景观建筑于一体的新公共空间,在发达地区,已经升格为继家庭空间、工作空间、社交空间、虚拟空间之后的“第五空间”。“不建则已,要建就建成能够代表首府形象,能够引领发展趋势,能够彰显人本理念的一流公厕。我们寻找国内一流专业做公厕的公司和团队,参照国际旅游公厕的设计标准,打造首批四座具有地标水准的‘最美公厕’样板间。”城环环卫集团负责人介绍。
解决公厕“臭味难除”的核心问题
走进城环环卫集团的“公厕样板间”,不自觉的会被它的大气典雅所吸引,设计风格新颖,外观建设艺术化,装修典雅独树一帜,打造了以便民化、无臭化、人性化、智能化、节能化为一体的综合体。公厕右侧设置有残疾人坡道,在门口展示着新旧公厕照片及环境空气的对比,在门厅内的电视上可以看到实时的空气质量智慧管控系统,负责人介绍:“多年来,市民们如厕都是‘闻着味找厕所’,我们采取了空气智慧管控系统,安装了双除臭系统,配备自动喷香系统,从根本上解决了公厕‘臭味’的问题,解决了‘鼻子就是通往公厕的路’这一大问题。”
进入后,便听到了悦耳动听的音乐,右手边是自动售卖机,可以出冷饮和热饮,支持多种付款方式,镜面上播放着文明如厕的公益宣传片。公厕内部处处体现“人性化关怀”,公厕内部装修颜色别致清新,配备有双自动除臭设备,采用的全部为水气混合冲洗的节水洁具设施,并设有智能化管理控制系统,蹲厕、洗手池的水龙头均为感应式,热水洗手、无障碍坐厕、紧急呼叫按钮、安全扶手一应俱全。
打开厕位门,自动感应的灯光便全部点亮。据介绍,公厕的设计突破了固有格局,按照标准调整了男女厕位比例,扩大休息室,配备了WI-FI、微波炉、热水、自助售卖机;增设了无障碍卫生间、不同高度的大小马桶、母婴室、管理室,以上功能提升是专门为本行业工作人员(管理人员、环卫职工、志愿者)和特殊人群(老人、残疾人、孕妇、婴儿)设计的,公厕“以人为本”,时时处处体现着“人性化”关怀。
在城市形象上,实现一厕一景,与周边的城市建设和游园街景相得益彰。建筑外墙采用铝板材料,美观、节能、环保,室内采用不燃板代替原有瓷砖墙体,专门设计的氛围灯光,精心放置的青城美照和具有艺术感的装饰品,随处流露着舒适暖心的感觉。
上公厕,市民看到的是光洁的地板,闻到的是清新的空气、听到的是悦耳的音乐,感官上不再硬邦邦、冷冰冰,而是一种高尚清新的厕所文化,一种自然温馨的回家之感。让公厕,这个原本不起眼的城区角落,成为自治区七十周年大庆中城环事业的又一大“亮点”。
从服务民生“一公里”到服务民生“一厘米”
2013年,第67届联大将每年的11月19日定为“世界厕所日”,旨在倡导人人享有清洁、舒适及卫生的如厕环境,提高全人类的健康水平。2015年11月,北师大成立了厕所文化研究中心,都引发了社会对公厕问题的关注。可见,公厕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公共服务。
公厕的建设热潮之后,要想给游客持续提供舒适的如厕环境,确保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后期管理。现在的免费公厕,一座公厕一个月光是水电费,两班倒的保洁人员的费用,维护成本粗略算就突破了万元,单纯的做公益,不仅无法解决投入和回报的问题,给政府背上沉重的财政负担,还会面临缺乏激励措施,让公厕管理重新陷入脏乱差、无人管的尴尬境地。
在这方面,“美公厕”的建设方呼市城环环卫集团,已经在建设之初有了完整的谋划,通过筑巢引凤,设置免费Wi-Fi、镜面广告等位置,逐步探索“以商养厕”的新办法,走一条公益事业产业发展的新路径。今后,城环环卫集团的“最美公厕”,将升级为小型的综合服务区,增添便民设施,包括上网、缴费、充电、取钱、购物、打电话、垃圾回收等,多角度为市民提供“方便”,真正接入市民的生活。
打扫环卫“小公厕”,擦亮城市“大窗口”
公厕衡量着一座城市的文明和礼节,关乎着每个人的日常。如此功能完善的公厕,如何管理成了市民关注的重点。不少市民质疑道:“建设这么好的公厕,会不会使用几天就又回到了从前,那样子就失去了公厕改造的意义。”对于后期的管理,城环环卫集团采取了严格的保洁制度以及管理制度,逐点落实到人,确保了公厕干净卫生无异味。
吃喝拉撒睡,是人们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厕所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人的一生约有3年时间是在厕所里度过的。为了确保公厕干净卫生无异味,每个公厕配备六名保洁人员,上下午倒班,每班三人,男女厕所分开打扫,既不影响市民如厕,又能做到保洁到位。“公厕的保洁作业将采取标准化的作业流程,做到从保洁人员的观念上让他们树立服务意识,做到微笑服务。”负责人介绍。
“超美公厕”助力旅游强区建设
国家旅游局在全国范围内对旅客作过调查,发现至少有49.4%的旅客对公厕“极不满意”,在旅游服务项目中,旅客们对公厕一项毫无例外地填上“差”或“很差”。部分旅客甚至说:“公厕给我们的苦恼已经远超过游览的乐趣。”园区风景虽好,但如厕遭遇,却让游客观景体验大打折扣。
2017年2月7日,自治区政府正式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十三五” 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旅游业发展目标,即:把我区建成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实现旅游方式由观光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将旅游业培育成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建设旅游强区,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其中,首府作为敕勒川现代草原文明旅游片区,和十大特色旅游基地的首善之区,必然要求旅游基础设施的支撑功能和服务能力更为强大。
呼和浩特把公厕建设管理作为推进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突破口,“小事”当大事、“方便”更愉悦,让一座座“最美公厕”成为提升城区品位、改善旅游环境的务实举措,为蓬勃发展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又添加了“厕”要素。草原即将迎来最美的季节,相信赢得首府市民认可的“最美公厕”,也必然会让各地游人点赞。
下一步,首府还将实现如厕“智能化”,利用智慧城管APP,打开手机就能找到厕所。而且还能就自己的体验给厕所评价,将城市商业区、交通枢纽、公共活动场所内的公共厕所纳入评价体系,让市民真正体验到最细微之处的人文关怀。
公厕改造一小步,城市文明一大步。随着“厕所革命”的深入开展和公厕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不久的将来,首府市民和游客“如厕难”必将成为历史。“超美公厕”,也将以崭新的形象成为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
(来源:新浪内蒙古)